贯通机构解读浙江省农贸发展思想

 

 

近年,全国各地的农贸系统都在学习“沪杭模式”。到底什么是“沪杭”模式,其实很多地方都不了解,包括凤毛麟角的一些所谓的专业农贸策划公司,也可能说不出来。尤其是在实践中,我们发现一些投资商,因为非常看好农贸的未来前景,就盲目的把地买或租了。但仔细以讨论才发现,原来做农贸市场这么个简单的小商业并不那么容易。于是,为了精打细算,盲目找一些顾问公司,并盲目上马。结果可想而知,问题重重,很重要的一点是投资商根本不了解政府的文件精神,对农贸的监管要求不清楚。

 

一、市场发展目标

 

保供应、保安全、保价格。这是浙江今年农贸会议上提出的发展目标,看到这9个字,作为农贸投资商应该马上意识到如下问题:第一是农贸开发的货源问题,作为投资商或顾问单位你清楚吗?如果农贸市场做好了,如果货源渠道你没疏通,你完全指望你的商户自发的去进货吗;第二是安全监管问题,安全监督管理这个环节你与工商沟通没有,监管程序是什么?开发前必须要取得政府在这一环节的对接;第三是价格监督问题。价格是由政府统一指导的,不是你觉得开发个星级农贸市场,你就可以随意定价的。而且价格你必须要有信息系统公示,并定期上报。

 

二、产业新定位

  

民生性、公益性、市场性。浙江省政府要求各级政府,把农贸市场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,把农贸市场看作是不仅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,还直接关注到群众健康,同时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。因此,政府眼中的农贸市场有着具体的民生性、本质的公益性、完整的社会性,有限的市场性,让小菜场反映大民生。

 

三、规划布局要求

 

三级联动,产销对接,内外并举,监管一体。要把农贸市场当成一个业态系统来对待,进行有效配置。纵向保障供应体系,一级货源的批发集散中心,二级销售集散的农贸市场,三级分销的社区小菜店。横向保障体系是指菜园子与菜篮子的连接,农户与商户的连接,本地菜与客地菜的连接。要求从规划业态入手,找到要素组织的相关关系,形成清晰的规划布局。

 

四、农贸改造要求

 

落实“三保”要求,实行“两化”改造提升。“两化”是指标准化和信息化改造。要提高农贸市场登记率,将全省未登记的近2000家农贸市场纳入监管体系;要以“地不湿、无异味、菜安全、价公道、计量准、能休息”为标准开展改造提升;以“价公示、可追溯、连成网”为目标,积极开展信息化改造。用三年时间完成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,第一年各市、县(市、区)完成1至2个中心农贸市场的试点;第二年原则上完成城区和中心镇农贸市场改造;第三年基本实现全省改造任务。各级政府通过成立领导小组抓推进,安排财政资金抓投入,出台具体实施办法抓政策,加大宣传力度抓氛围等四方面工作,确保三年完成“三保两化”的改造提升目标。

 

五、功能设置要求

 

民众必需品满足和消费规范指引两大功能。功能是菜市场的灵魂,没有功能的菜市场就是一个空摆设。浙江省农贸市场要求将科学设置、货源充盈、功能齐备、监管到位、文明经营作为五大要素要求,设计和完善农贸市场功能性建设。具体要求为:要有价格比对,价目指引;要有安全指数,安全指引;要有信用指数,信用分类;要有货源指数,溯源路径;要有行政指导,民意表达;要有品牌意识和商业文明积累。

 

文件解读:《浙江省农贸市场工作会议》精神,图为副省长王建满在会上讲话。

 

 

返回